首页 市场 会议 产品 企业 资讯 视频 产业布局 技术 活动 商机 报告 企业名录
郑州天一萃取科技有限公司
宣传
共青城瑞钛管道科技有限公司
宣传
05月14日
2025
78915 690
20290 380
16750     0
22900 180
265500 3000
当前位置: 中冶有色网 > 有色市场 > 行业资讯 > 稀土永磁行业迎来“技术红利期”
第三届全国核材料产学研合作高峰论坛   第二届中国微细粒选矿技术大会   2025中国结构材料大会暨第十一届全国有色金属结构材料制备加工及应用技术交流会   中国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第七届学术会议(盖章通知)   第五届全国异质材料焊接与连接技术交流会  

稀土永磁行业迎来“技术红利期”

2025-05-14 14:25:59      来源:矿权资源网
分享到:   
打印
    
复制链接

一、事件背景:人形机器人国标立项,开启产业“标准化时代”

近日,国内首批人形机器人系列国家标准正式获批立项,覆盖环境感知、决策规划、运动控制、作业操作等核心环节的技术规范。该系列标准由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优必选等头部企业主导制定,标志着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从研发试制迈向规模化量产的关键转折。政策端同步释放信号,工信部提出将“加快人形机器人标准体系建设”,预计2025年四季度前完成首批标准发布,直接推动行业进入技术红利期

标准化对产业链的核心意义:

技术降本:统一技术参数将缩短研发周期,降低零部件适配成本,加速量产进程(如特斯拉Optimus二代量产计划提前至2025年四季度);

需求放量:标准落地后,磁材、电机等上游供应链订单确定性增强,头部企业备货周期3个月缩短至1个月

市场扩容:GGII预测,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4000亿元,对应钕铁硼需求增量或达20-40万吨,相当于再造一个稀土永磁市场。

二、核心影响:稀土需求结构性分化,中重稀土或成最大赢家

人形机器人对稀土永磁材料的依赖具有“高性能、高添加量、高稳定性”特征,其标准化进程将显著改变稀土需求结构

1. 镝、铽:中重稀土需求刚性增强,溢价空间持续扩大

  • 技术门槛:人形机器人电机需在高温、高频振动下保持稳定性,镝(Dy)、铽(Tb)的添加比例传统电机的2%-3%提升至4%-5%
  • 需求测算:以特斯拉Optimus二代单机钕铁硼用量4kg、镝添加量4%计算,每万台机器人需镝16吨。若2030年全球销量达500万台,镝年需求将达8000吨,占当前全球供应量的40%;
  • 供应缺口:缅甸战乱导致中重稀土进口量同比减少45%,国内开采配额仅增3.2%,镝、铽现货库存已降至1个月以下,价格易涨难跌。

2. 镨钕:轻稀土短期承压,高端化转型对冲替代风险

  • 替代技术冲击:家电、消费电子领域铈铁合金替代比例升至12%,削弱镨钕需求(单吨成本降低35%)
  • 高端需求支撑:人形机器人用钕铁硼需满足磁能积≥52MGOe、矫顽力≥20kOe,北方稀土等头部企业通过晶界渗透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毛利率升至22%)
  • 政策托底:工信部将稀土开采指标向高性能磁材倾斜2025年镨钕氧化物配额同比增15%,结构性缓解供应过剩。

三、产业动向:龙头企业加速绑定战略资源,技术壁垒构筑护城河

1. 北方稀土:全产业链整合对冲波动

  • 扩产计划:2025年高性能钕铁硼产能增至4万吨,同步开发镝、铽伴生资源提取技术(白云鄂博矿自给率超90%)
  • 订单锁定:与特斯拉、宇树科技签订长期协议,2025年人形机器人磁材订单占比升至30%。

2. 中国稀土集团:抢占核能、军工高端市场

  • 联合中核集团开发核级镝铽合金,切入第四代核电站控制棒市场(单台机组用量8-10吨)
  • 与德国巴斯夫合作研发低重稀土永磁体,降低欧盟市场依赖度。

3. 技术突围:无稀土永磁暂难撼动格局

  • 澳大利亚ASM的MagNex技术磁能积达18MGOe,但耐高温性不足(仅120℃),难以满足人形机器人电机要求(需≥200℃);
  • 短期看,镝、铽在高端领域的不可替代性仍将强化。

四、价格走势预测:中重稀土或开启新一轮上涨周期

短期(1-3个月):

  • 镝、铽:缅甸冲突无缓和迹象,叠加二季度工信部收储预期升温,氧化镝价格或突破175万元/吨,金属铽冲击900万元/吨;
  • 镨钕:关税战压制出口(一季度出口量降19.3%),但风电装机旺季来临,氧化镨钕或企稳于45-48万元/吨。

中长期(6-12个月):

  • 人形机器人量产订单释放(2025Q4起),镝、铽需求 CAGR 或超25%,价格中枢有望上移30%-50%;
  • 轻稀土企业加速向机器人、航天等领域转型镨钕价格分化加剧(高端品溢价升至20%)。


 

免责声明
        中冶有色网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客户需自主判断决策,并自行承担相关后果。本报告版权归中冶有色网所有,仅限客户自身使用。如需引用,须联系申请授权;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传播、发布、篡改本报告。中冶有色网保留追究任何侵权行为法律责任的权利。

 

 

日报
更多+
周报
更多+
研究报告
更多+
主编视角
更多+
热点
更多+
安徽霍桐仪器有限公司
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