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内瓦会谈标志着中美从“对抗性关税战”转向“管控竞争+有限合作”的新阶段。尽管短期成果显著,但双方在技术主权、全球规则主导权等深层次矛盾仍未解决。
未来需关注:
商机制实效性:能否转化为具体行业协议(如数字贸易规则、气候技术合作);
第三方因素干扰:美国大选周期、欧盟对华政策调整可能影响谈判进程。
01关税削减协议的核心内容
美方举措
取消91%加征关税:撤销依据2025年4月8日第14259号、4月9日第14266号行政令对中国商品加征的91%关税;
暂停24%“对等关税”:修改4月2日第14257号行政令,暂停其中24%的关税90天,保留10%的关税作为后续谈判筹码。
中方对等措施
取消91%反制关税:对应美方行动,取消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5号、第6号规定的加征关税;
同步暂停24%关税:针对美方“对等关税”,暂停24%的反制措施90天,保留10%作为保留空间。
非关税措施调整:
中方同步暂停或取消自2025年4月2日起针对美国的稀土出口限制、技术审查等非关税反制措施。
实质效果:双方合计取消和暂停了115%的关税(美方91%+24%、中方91%+24%),这一安排被国际媒体称为“超出预期的突破”。
日内瓦会谈的短期意义
1.市场信心提振协议公布后,港股恒生科技指数上涨超4%,腾讯、阿里等中概股涨幅超4%,美元指数同步走强,反映市场对全球供应链恢复的乐观预期。黄金价格因避险情绪消退而下跌,外贸企业短期压力缓解。
2.经济脱钩风险缓和双方明确“不寻求经济脱钩”,暂停关税措施有助于减少约6000亿美元贸易额的损失,缓解滞胀担忧。
3.芬太尼问题关联美方将打击芬太尼原料非法贸易纳入谈判成果,作为暂停关税的前提之一,这一议题此前是美方加征关税的借口。
长期博弈与后续机制
1.常态化磋商机制建立双方同意设立“中美经贸磋商机制”,由中国副总理何立峰与美财长贝森特、贸易代表格里尔牵头,定期或不定期在两国或第三国举行会议。议题扩展:未来谈判将聚焦贸易失衡、产业补贴、技术壁垒、半导体出口管制等结构性矛盾。
2.保留关税的潜在博弈双方保留的10%关税可能作为谈判筹码,例如美方要求中方扩大农产品进口,中方则要求美方放宽高科技出口限制。
3.国产化与供应链安全的矛盾尽管关税降低,但美国对华技术封锁(如芯片、AI领域)仍未松动,中国需加速核心产业自主化。专家指出,中美在稀土、新能源等领域的竞争可能成为下一阶段摩擦点。
国际评价与挑战
1.国际社会反应:正面评价:法新社称中国“成功迫使美方让步”,新加坡《联合早报》认为协议为全球经济注入确定性。质疑声音:部分美媒认为协议是“战术性妥协”,特朗普政府可能因国内政治压力再次调整政策。
2.执行风险:90天暂停期后,若谈判未取得进展,保留关税可能重新生效;美国两党对华政策分歧可能影响协议落实,例如共和党强硬派或批评“对华软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