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铝棒加工费呈现普遍下调态势,核心市场加工费跌幅达 10-20 元 / 吨。区域间差异显著:
华南地区(如佛山)因产能过剩导致价格竞争激烈,加工费承压明显;
华东、华中地区(如无锡、南昌)依托废铝回收体系优势,加工费相对坚挺;
西南地区(如成都)需求韧性较强,库存低位支撑价格。
驱动因素:
1. 供应端:电解铝厂铝水棒产能建成近 3100 万吨,但开工率不足 60%,市场竞争加剧;
2. 需求端:下游建筑型材、汽车零部件等领域采购以刚需为主,新能源电池托盘订单增长尚未完全抵消传统行业疲软影响。
交投氛围清淡:
清明节前备货需求未释放,下游企业普遍采取 “压价少采” 策略,订单量同比下降 15%-20%;
铝水棒加工费区间收窄至 200-350 元 / 吨,再生铝棒与铝水棒价差维持在 30-150 元 / 吨,替代性有限。
库存分化:
全国铝棒现货库存较上期减少 1.1 万吨,佛山、无锡、南昌三地去库明显,反映区域需求差异;
成都、巩义等地库存接近零,显示西南、中原地区需求韧性;华南地区库存仍居高位,供应压力突出。
政策与产能:
国内政策:再生铝产量目标推动电解铝产能向清洁能源富集地区转移,云南、四川等地绿电铝项目加速落地;
国际冲击:美国加征关税或刺激本土铝加工产能扩张,但短期内小型厂商面临成本压力。
成本与原料:
废铝供应紧张:新项目投产加剧原料缺口,国内回收体系尚未完善,进口废铝受内外价差及政策调整影响;
加工成本分化:再生铝棒受废铝价格支撑,铝水棒因电解铝厂议价强势,加工费上行空间受限。
需求结构转型:
传统领域疲软:房地产相关铝型材开工率仅 34.4%,需求同比下降 9%;
新兴领域增长: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光伏铝边框订单增长,福建、广西等地项目聚焦高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