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车间现场:假日里的“出海冲刺”
国庆中秋双节叠加的清晨,贵州正合轻合金科技生产车间内已热浪蒸腾。叉车穿梭间,载满高导电铝母线的货车正依次过磅,车身上“印尼北加电解铝项目专用”的标识格外醒目。装车区的工人余元飞抹了把额头的汗,手中的紧固工具仍不停歇:“这批货要赶在台风季前抵达雅加达港,每颗螺栓都得拧到位。”
车间班长杨秀林的对讲机里不时传来工序节点通报:“熔铸炉温稳定在730℃,挤压机负荷85%,今日8车发运计划已完成6车。”他指着中控室的电子屏介绍,假日期间102名工人实行“四班三倒”,3条生产线24小时满负荷运转,“原本15天的工期压缩至8天,必须精准卡控每个环节”。
二、技术突围:8%电阻率降幅背后的竞争力
这批加急交付的铝母线,藏着贵州正合的“技术密码”。通过十年攻关的“ZH-01高导母线技术”,其产品电阻率较国标降低8%以上,导电率突破61%IACS,单吨产品可帮客户降低电耗750度。在印尼北加电解铝项目现场,这种材料使电解槽运行效率提升12%,年节电超2000万度。
“这不是简单的材料加工,而是全链条创新。”副总经理张邦全展示的检测报告显示,企业通过优化铝硅合金配方,将材料抗拉强度提升至160MPa以上,同时联合深圳瑞华泰开发专用绝缘涂层,耐盐雾性能突破2000小时。2025年一季度,凭借这项技术,企业拿下印尼2.65万吨订单,目前已交付2万吨,后续2万吨意向订单正在洽谈中。
三、市场卡位:瞄准全球铝加工升级风口
贵州正合的出海节奏,踩准了全球产业转型的节拍。2024年中国铝材出口量达626.7万吨,其中印尼市场占比3.9%,而电解铝行业节能改造催生的高导电材料需求正以年15%的速度增长。企业年产能7万吨的高导电铝母线生产线,恰是瞄准这一蓝海市场。
在竞争激烈的亚太市场,贵州正合走出差异化路线。相较于印度Havells的标准化产品,其可为客户定制电阻率精度至±0.001Ω・cm的特种母线;对比西门子的高端产品,价格仅为其70%。这种“精准适配+成本优势”,使其在东南亚市场的份额从2023年的2.1%跃升至2025年的5.8%。
四、政策同频:绿色制造的贵州实践
企业的转型之路,与贵州产业政策形成同频共振。《贵州省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电解铝企业能效标杆产能占比需达50%,并重点推广铝电解节能技术。贵州正合的智能化改造正精准响应政策导向:通过引入工业机器人,将产品良品率从92%提升至98.5%,单位能耗较行业平均水平降低18%。
“政策红利让创新更有底气。”张邦全透露,企业依托贵州工业云平台建立碳排放监测系统,获得地方专项扶持资金800万元。这种“技术创新+政策赋能”的模式,正推动企业向高端新材料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2025年预计实现产值15亿元。
五、出海展望:从“产品输出”到“标准引领”
假日赶工的热潮褪去后,贵州正合的全球化布局已悄然提速。在印尼雅加达设立的技术服务中心即将投用,可实现本地化售后响应;与泰国电解铝企业联合研发的下一代超导母线,导电率有望突破63%IACS。张邦全的办公桌上,一份东南亚市场拓展计划格外醒目:“2026年目标拿下10万吨订单,让‘贵州造’成为高端铝材料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