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市场 会议 产品 企业 资讯 视频 产业布局 技术 活动 商机 报告 企业名录 研贸数据
郑州天一萃取科技有限公司
宣传
共青城瑞钛管道科技有限公司
宣传
09月25日
2025
82335 2370
20820 -40
16950     0
21910 50
273500 2250
当前位置: 中冶有色网 > 有色市场 > 主编视角 > 沪铜大涨背后的“供需密码” 新能源需求成长期“定盘星”
中国有色金属冶金第九届学术会议   第三届关键基础材料大会  

沪铜大涨背后的“供需密码” 新能源需求成长期“定盘星”

2025-09-25 17:44:46      来源:中冶有色网      责任编辑:韩泽楷
分享到:   
打印
    
复制链接

9月25日,沪铜主力合约盘中突破83000元/吨,创今年以来新高,全国主要城市电解铜价格普涨2355-2380元/吨。这一轮上涨,并非短期情绪推动,而是供需紧平衡格局的集中释放——新能源需求的“超级增量”与传统工业的“复苏修复”形成双支撑,叠加国际矿场的“供应扰动”,共同推动铜价进入“高位区间”。


一、需求端:新能源与传统工业的“双轮驱动”

今天的铜价上涨,新能源产业是核心动力。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用铜量同比增长35%(每辆新能源汽车用铜80-100公斤,是传统燃油车的4倍),光伏用铜量同比增长28%(每GW光伏电站用铜500-600吨),风电用铜量同比增长22%。这些领域的高增长,让新能源用铜占比从2020年的15%飙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28%,成为沪铜需求的“压舱石”。 与此同时,传统工业的复苏进一步强化了需求韧性。8月,国内制造业PMI为51.2%(连续3个月扩张),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回升至6.3%(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汽车、机械等行业的企业采购意愿增强,传统用铜需求逐步修复。新能源+传统工业的组合,让铜需求从“单一支撑”转向“双轮驱动”,支撑价格持续上行。


二、供应端:国际矿场的“短期扰动”与“长期瓶颈”

今天的上涨,供应端的担忧是直接触发因素。近期,智利、秘鲁等主要铜生产国的矿场罢工事件频发:智利Escondida矿(全球最大铜矿,产量占全球10%)罢工持续12天,导致产量损失约2万吨;秘鲁Antamina矿(产量占全球3%)因社区冲突停产7天。这些事件让市场对供应的担忧加剧,国际LME铜价昨日上涨2.1%,支撑国内进口铜成本。 更关键的是,供应端的长期瓶颈难以缓解:全球铜矿石平均品位从2010年的1.6%降至2024年的1.3%,开采成本上升;环保政策限制(如智利要求矿企减少水资源消耗20%)进一步制约了产量扩张。长期来看,供应增速将低于需求增速(2025-2027年供应增速约1.5%,需求增速约3%),供需缺口将持续扩大,支撑铜价的中长期走势。


三、宏观与汇率:政策与成本的“双重支撑”

国内稳增长政策的持续发力,增强了企业对铜的中长期需求信心。8月,制造业PMI为51.2%(连续3个月扩张),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回升至6.3%(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企业采购意愿增强,铜社会库存较7月下降12%。 人民币兑美元昨日贬值0.3%,进口铜成本上升,进一步推高国内铜价。进口铜成本的上升,让国内铜价对国际价格的“跟涨”更为敏感,支撑价格上行。


四、市场展望:短期有空间,中长期看需求

短期(1-2周):国际铜价受供应担忧支撑,国内需求保持韧性,沪铜仍有上涨空间,目标价位可看向85000元/吨。但需警惕美联储加息预期(9月美联储大概率加息25BP)对美元的提振,可能压制国际铜价,导致国内价格回调。 中长期(1-3年):新能源产业的高增长(2027年新能源用铜占比将达35%)与供应端的瓶颈(矿品位下降、环保限制),将推动铜价维持80000-88000元/吨的高位区间。新能源需求的“超级增量”,将成为铜价的“长期定盘星”。


五、给市场参与者的建议

  • 下游企业(新能源车企、光伏厂商):提前锁定长期铜采购合同(如1-3年固定价格合同),或投资铜矿山(如宁德时代、隆基绿能已布局铜矿),规避价格上涨风险。
  • 贸易商:关注国际矿场动态(如智利、秘鲁的罢工事件)与汇率变化,灵活调整经营策略,抓住价格上涨机遇。
  • 投资者:通过LME期货、铜ETF(如USCI)布局多单,长期持有铜资产,分享新能源转型带来的红利。

总结:铜价大涨的“底层逻辑”

今天的沪铜大涨,是供需紧平衡格局的必然结果——新能源需求的“超级增量”与传统工业的“复苏修复”,叠加国际矿场的“供应扰动”,推动价格进入高位区间。中长期来看,新能源需求的“长期定盘星”作用,将让铜价保持韧性。对于市场参与者而言,提前应对价格上涨,锁定成本,是当前的核心策略。


免责声明
        中冶有色网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客户需自主判断决策,并自行承担相关后果。本报告版权归中冶有色网所有,仅限客户自身使用。如需引用,须联系申请授权;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传播、发布、篡改本报告。中冶有色网保留追究任何侵权行为法律责任的权利。

 

 

日报
更多+
周报
更多+
研究报告
更多+
热点
更多+
北京霍桐实验仪器有限公司
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