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沪铜主力合约盘中突破83000元/吨,创今年以来新高,全国主要城市电解铜价格普涨2355-2380元/吨。这一轮上涨,并非短期情绪推动,而是供需紧平衡格局的集中释放——新能源需求的“超级增量”与传统工业的“复苏修复”形成双支撑,叠加国际矿场的“供应扰动”,共同推动铜价进入“高位区间”。
今天的铜价上涨,新能源产业是核心动力。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用铜量同比增长35%(每辆新能源汽车用铜80-100公斤,是传统燃油车的4倍),光伏用铜量同比增长28%(每GW光伏电站用铜500-600吨),风电用铜量同比增长22%。这些领域的高增长,让新能源用铜占比从2020年的15%飙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28%,成为沪铜需求的“压舱石”。 与此同时,传统工业的复苏进一步强化了需求韧性。8月,国内制造业PMI为51.2%(连续3个月扩张),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回升至6.3%(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汽车、机械等行业的企业采购意愿增强,传统用铜需求逐步修复。新能源+传统工业的组合,让铜需求从“单一支撑”转向“双轮驱动”,支撑价格持续上行。
今天的上涨,供应端的担忧是直接触发因素。近期,智利、秘鲁等主要铜生产国的矿场罢工事件频发:智利Escondida矿(全球最大铜矿,产量占全球10%)罢工持续12天,导致产量损失约2万吨;秘鲁Antamina矿(产量占全球3%)因社区冲突停产7天。这些事件让市场对供应的担忧加剧,国际LME铜价昨日上涨2.1%,支撑国内进口铜成本。 更关键的是,供应端的长期瓶颈难以缓解:全球铜矿石平均品位从2010年的1.6%降至2024年的1.3%,开采成本上升;环保政策限制(如智利要求矿企减少水资源消耗20%)进一步制约了产量扩张。长期来看,供应增速将低于需求增速(2025-2027年供应增速约1.5%,需求增速约3%),供需缺口将持续扩大,支撑铜价的中长期走势。
国内稳增长政策的持续发力,增强了企业对铜的中长期需求信心。8月,制造业PMI为51.2%(连续3个月扩张),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回升至6.3%(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企业采购意愿增强,铜社会库存较7月下降12%。 人民币兑美元昨日贬值0.3%,进口铜成本上升,进一步推高国内铜价。进口铜成本的上升,让国内铜价对国际价格的“跟涨”更为敏感,支撑价格上行。
短期(1-2周):国际铜价受供应担忧支撑,国内需求保持韧性,沪铜仍有上涨空间,目标价位可看向85000元/吨。但需警惕美联储加息预期(9月美联储大概率加息25BP)对美元的提振,可能压制国际铜价,导致国内价格回调。 中长期(1-3年):新能源产业的高增长(2027年新能源用铜占比将达35%)与供应端的瓶颈(矿品位下降、环保限制),将推动铜价维持80000-88000元/吨的高位区间。新能源需求的“超级增量”,将成为铜价的“长期定盘星”。
今天的沪铜大涨,是供需紧平衡格局的必然结果——新能源需求的“超级增量”与传统工业的“复苏修复”,叠加国际矿场的“供应扰动”,推动价格进入高位区间。中长期来看,新能源需求的“长期定盘星”作用,将让铜价保持韧性。对于市场参与者而言,提前应对价格上涨,锁定成本,是当前的核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