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的实体清单,是针对特定实体的出口管制名单,目前全球超3000个实体在列,中国实体占比近三分之一,主要集中在半导体、AI、航天等高科技领域,被列实体需获许可证才能获取美国《出口管理条例》(EAR)管辖的两用物项。2025年9月发布的50%新规在此基础上扩大管制范围:若某实体被实体清单或军事最终用户清单(MEU)企业直接/间接累计持股50%及以上,将自动纳入同等管制,且还会叠加外国直接产品(FDP)规则(如涉美国技术生产的产品),覆盖范围远超美国财政部OFAC的50%制裁规则。
新规对中国及全球产业链冲击显著。对中国而言,数千家关联企业将被间接管制,半导体、AI等领域首当其冲,上下游合作可能因涉美技术被迫中断,技术升级进程受抑;对全球,依赖中国原材料或零部件的跨国企业需重构供应商网络,成本上升与交付延迟成常态,同时企业合规成本激增,中小企业因筛查能力不足更易陷入被动,美国“长臂管辖”还可能延伸至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转运枢纽。
面对新规,中国已从政策与企业层面双管齐下应对。政策上,通过《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强化稀土等关键资源出口管控,审查美光等美企,还设“实体清单应急通道”支持受制裁企业攻关;企业则需重构供应链,建股权穿透审查系统,加大国产技术研发以减少对美依赖,同时积极申请BIS通用许可证,利用国内临时许可机制维持必要贸易。
从长期看,新规标志中美科技博弈进入“精准打击”阶段,美国试图通过管控压制中国科技发展,中国则以“新型举国体制”突破“卡脖子”技术。不过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不确定性,也给市场带来观望情绪,未来中美在高科技领域的博弈将持续影响全球格局,企业需在合规、技术自主与国际合作中寻求平衡,以应对持续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