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市场 会议 产品 企业 资讯 视频 产业布局 技术 活动 商机 报告 企业名录
郑州天一萃取科技有限公司
宣传
共青城瑞钛管道科技有限公司
宣传
08月01日
2025
79005 -335
20640 -90
16550 -150
22350     0
264500 -1000
当前位置: 中冶有色网 > 有色市场 > 热点 > 中欧汽车产业:从传统合作到新能源时代的共舞
2025全国煤化工科技创新与产业绿色发展论坛   2025全国有色金属材料加工与成形技术交流大会   第二届全国海洋工程及船舶材料技术交流会   第七届有色金属分析检测与标准化技术交流会   2025绿色低碳钢铁行业关键技术交流会   2025贺兰山新材料高端论坛   第二届退役新能源器件循环利用技术交流会   2025铅锌产业市场研讨会   2025微纳结构金属间化合物与高熵合金技术交流会   2025有色金属绿色选冶雁栖论坛  

中欧汽车产业:从传统合作到新能源时代的共舞

2025-07-31 17:54:09      来源:中冶有色网      责任编辑:王欣悦
分享到:   
打印
    
复制链接

  汽车产业,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支柱,一直以来都是中欧交流与合作的关键领域。回首过去40年,1985年3月,德国大众汽车集团与上海汽车成功合资成立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这一标志性事件拉开了中国汽车产业与欧洲深度合作的序幕,成为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轿车企业。彼时,自行车还是中国人主要的出行工具,而桑塔纳的到来,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仅仅两年时间,桑塔纳在中国的累计销量便达到1万辆,到1998年更是完成了首个100万辆汽车的生产,其在中国市场的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也为中欧汽车产业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0年前,欧洲汽车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制造工艺,成为中国汽车从业者学习的榜样。2004年1月,比亚迪从电池企业向汽车企业转型,推出的第一款实车内部代号316。然而,这款车在当时并未得到市场的认可,受邀的汽车经销商给出了“没戏”的评价。面对如此困境,比亚迪没有退缩。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果断采取行动,他带领团队一口气购买了几十台市场上大卖的车,通过拆解研究,探寻这些受欢迎车型的制造奥秘。为了让团队成员放下顾虑,王传福甚至拿起钥匙在一辆奔驰车上划了一圈,鼓励大家大胆拆解学习。作为汽车行业的新兵,比亚迪选择了“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战略:一方面积极投身燃油车制造,学习汽车制造的基础门道;另一方面,同步开展电动汽车的研发,提前布局技术储备。这种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为比亚迪在后续的新能源汽车领域崛起埋下了伏笔。

  经过多年的努力与积累,中国汽车工业实现了质的飞跃,成为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在电动车领域,中国汽车产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成功构建了一个涵盖整车、动力电池、电机电控、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充电基础设施、汽车后市场等领域的完整产业链,为世界汽车发展贡献了独特的“中国方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均超3100万辆,连续第二年产销量均突破30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均首次突破1000万辆,均超1200万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站在世界舞台的前沿。

  如今,中国新能源汽车已扬帆起航,奔赴广阔的欧洲市场。7月8日,全球第二大汽车运输船——比亚迪“深圳号”滚装船,经宁波舟山港和深圳小漠国际物流港“南北接力”装船,搭载着6817台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驶向欧洲。两周后,比亚迪第13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小漠国际物流港附近的深汕工厂下线,这一系列事件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场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与此同时,中欧合作也为汽车产业发展创造了更多可能性。近期,德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采埃孚集团在位于德国腓特烈港的总部举办的“2025年底盘技术日”活动上,重点展示了与中国车企的合作成果——最新线控转向系统,蔚来汽车新车型已搭载该技术。采埃孚集团董事彼得・霍得曼表示,随着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加速转型,中国市场展现出的强劲发展动能为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采埃孚集团通过与多家中国企业密切合作,借助中国本土创新速度推动关键技术转化,实现了互利共赢。

  在汽车低碳化进程中,中欧目标一致,彼此促进。总部位于深圳的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作为大众、沃尔沃汽车、雷诺日产等公司的供应商,深刻感受到欧盟关于电池新法规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梁锐表示,动力电池需要全产业链减碳,作为供应商责无旁贷。这不仅体现了中国企业对环保责任的担当,也反映出中欧在汽车产业绿色发展道路上携手共进的决心。

  当下,中国车企和外资车企的合作已进入再平衡阶段。深圳技术大学城市交通与物流学院院长、德国汽车专家弗伦茨・拉普斯指出,直到十年前,中德合作模式主要是德方提供技术、中方提供生产。但随着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如今需要寻找新的合作平衡点。这一转变意味着中欧汽车产业合作将进入一个更加多元、深入的新阶段,双方将在技术、市场、人才等多方面进行更平等、更紧密的交流与合作。

  在未来,中欧汽车产业合作前景广阔。随着全球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市场将持续扩大。中欧双方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产业升级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欧洲拥有深厚的汽车工业底蕴、先进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完善的法规标准体系;而中国则具备庞大的市场规模、强大的制造能力、快速的技术应用和创新速度以及完整的产业链优势。双方可以进一步加强在电池技术、自动驾驶、智能网联等关键领域的合作研发,共同推动汽车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同时,在市场拓展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场的份额有望继续提升,欧洲车企也可借助中国市场的活力实现新的增长。此外,中欧还可以在产业政策协调、人才培养交流等方面加强合作,为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中欧汽车产业在新能源时代的“共舞”,必将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与变革,为实现绿色、智能、可持续的出行未来做出更大贡献。


免责声明
        中冶有色网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客户需自主判断决策,并自行承担相关后果。本报告版权归中冶有色网所有,仅限客户自身使用。如需引用,须联系申请授权;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传播、发布、篡改本报告。中冶有色网保留追究任何侵权行为法律责任的权利。

 

 

日报
更多+
周报
更多+
研究报告
更多+
主编视角
更多+
北京霍桐实验仪器有限公司
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