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市场 会议 产品 企业 资讯 视频 产业布局 技术 活动 商机 报告 企业名录
郑州天一萃取科技有限公司
宣传
共青城瑞钛管道科技有限公司
宣传
04月16日
2025
76915 -165
19780 -30
16700 -25
23245 -180
261250 -750
当前位置: 中冶有色网 > 有色市场 > 行业资讯 > 银邦股份钛铝复合材料亮剑消费电子:开启手机轻量化与性能革新之路
第三届全国核材料产学研合作高峰论坛   第二届中国微细粒选矿技术大会   2025中国结构材料大会暨第十一届全国有色金属结构材料制备加工及应用技术交流会   中国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第七届学术会议(盖章通知)   第五届全国异质材料焊接与连接技术交流会  

银邦股份钛铝复合材料亮剑消费电子:开启手机轻量化与性能革新之路

2025-03-05 11:10:33      来源:中冶有色网
分享到:   
打印
    
复制链接

在消费电子行业竞争白热化的当下,材料创新正成为重塑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变量。2025 年 3 月 4 日,银邦股份(300337.SZ)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透露,其自主研发的钛铝复合材料已成功应用于消费电子领域,尤其是智能手机制造,通过独特的双金属复合工艺,为手机行业提供了轻量化与高强度兼具的解决方案。这一技术突破不仅展现了银邦股份在金属复合材料领域的技术领先性,更预示着消费电子产品设计将迎来新一轮升级浪潮。

钛铝复合技术:突破传统材料性能边界

钛铝复合材料是通过真空复合技术将钛合金与铝合金冶金结合的新型材料,兼具钛的高强度、耐腐蚀性与铝的轻量化优势。数据显示,钛铝复合材料的密度仅为传统不锈钢的三分之一,却能实现强度提升 40% 以上,表面光泽度较普通金属材料提高近百倍。这种 “刚柔并济” 的特性,使其成为智能手机外壳、中框及内部结构件的理想选择。

以手机背板为例,传统铝合金背板易刮擦变形,而钛铝复合材料通过多层复合工艺,在保持轻薄特性的同时,显著增强抗摔性能。此外,其导热性能较纯钛提升 30%,可有效解决高端手机高负载运行时的散热痛点。这一技术路径与华为 Mate70 Pro + 所采用的航天级钛铝复合工艺异曲同工,标志着消费电子材料正从单一金属向多元复合方向演进。

银邦股份的技术壁垒:从实验室到产业化

银邦股份在钛铝复合材料领域的突破并非一蹴而就。公司通过持续研发投入,攻克了钛铝界面冶金结合、精密成型等核心技术难题,形成了从材料设计、工艺优化到规模化生产的完整技术链条。目前,其钛铝复合材料已实现钛原子含量从 10% 至 90% 的全梯度覆盖,可根据客户需求定制不同性能的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银邦股份的技术优势不仅体现在材料本身,更在于其与下游应用场景的深度适配。例如,针对折叠屏手机对结构件柔韧性与强度的双重要求,公司开发了柔性钛铝复合方案,在保证屏幕开合顺滑的同时,使铰链结构抗疲劳寿命提升 200%。这种 “量体裁衣” 的技术能力,使其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市场份额持续扩大。

行业影响:材料革命推动产业格局重构

钛铝复合材料的普及正加速消费电子产业链的重构。一方面,传统冲压、注塑工艺厂商面临技术升级压力,需转向高精度复合加工设备研发;另一方面,铝加工企业则迎来新机遇,尤其是具备钛铝复合能力的企业,有望在供应链中占据更重要地位。

从市场需求看,2024 年全球高端智能手机出货量突破 1.2 亿部,消费者对轻薄化、耐摔性的要求同比提升 35%。银邦股份的钛铝复合材料恰好契合这一趋势,其产品已进入多家头部手机品牌的供应链体系。据测算,若钛铝复合材料在手机中框与背板的渗透率达到 20%,将带动相关市场规模突破 50 亿元。

挑战与未来:技术迭代与可持续发展

尽管前景广阔,钛铝复合材料的推广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其生产工艺复杂,设备投入成本较高,导致初期产品价格较传统材料溢价约 30%;其次,钛资源的稀缺性与铝加工的环保压力,要求企业在扩大产能的同时,加快再生材料技术研发。

面对这些挑战,银邦股份已采取针对性措施:与高校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优化材料配方与生产工艺;投资建设智能化生产线,降低单位能耗;同时,布局钛铝废料回收体系,探索闭环经济模式。公司计划在 2026 年前将钛铝复合材料产能提升至 5 万吨 / 年,以满足消费电子、航空航天等多领域需求。

结语:从 “制造材料” 到 “创造价值”

银邦股份的钛铝复合材料技术,不仅是材料科学的一次突破,更是消费电子行业从 “功能竞争” 向 “体验竞争” 转型的缩影。当智能手机的性能参数趋近饱和,材料创新正成为差异化竞争的关键。随着钛铝复合材料在手机、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深度应用,银邦股份有望凭借技术先发优势,在全球高端制造产业链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而这场由材料驱动的产业变革,也将为消费者带来更轻薄、更耐用、更智能的科技产品体验。

免责声明
        中冶有色网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客户需自主判断决策,并自行承担相关后果。本报告版权归中冶有色网所有,仅限客户自身使用。如需引用,须联系申请授权;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传播、发布、篡改本报告。中冶有色网保留追究任何侵权行为法律责任的权利。

 

 

日报
更多+
周报
更多+
研究报告
更多+
主编视角
更多+
热点
更多+
安徽霍桐仪器有限公司
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