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市场 会议 产品 企业 资讯 视频 产业布局 技术 活动 商机 报告 企业名录
郑州天一萃取科技有限公司
宣传
共青城瑞钛管道科技有限公司
宣传
04月16日
2025
76915 -165
19780 -30
16700 -25
23245 -180
261250 -750
当前位置: 中冶有色网 > 有色市场 > 行业资讯 > 本田发力电动化:一体成型技术重塑 EV 制造格局
第三届全国核材料产学研合作高峰论坛   第二届中国微细粒选矿技术大会   2025中国结构材料大会暨第十一届全国有色金属结构材料制备加工及应用技术交流会   中国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第七届学术会议(盖章通知)   第五届全国异质材料焊接与连接技术交流会  

本田发力电动化:一体成型技术重塑 EV 制造格局

2025-03-05 10:52:06      来源:中冶有色网
分享到:   
打印
    
复制链接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赛道加速竞逐的背景下,日本车企正以技术革新回应市场变革。2025 年 3 月 4 日,本田汽车宣布正式引入铝材车身零部件一体成型大型生产设备,通过突破性制造工艺大幅简化电动汽车(EV)生产流程,目标将车身零部件数量缩减超过 90%,为 2026 年上市的全新 0 系列 EV 车型奠定成本优势。

技术突破:从 “积木式组装” 到 “整体铸造”

传统汽车制造中,车身需通过数百个冲压件焊接拼接完成,涉及复杂模具开发与人工操作。本田此次推出的 6000 吨级 MEGA 铸造设备,可将原本分散的车身结构件(如电池框架、底盘组件)一次性压铸成型。以电池外壳为例,其部件数量从 60 余个减少至 5 个,显著降低模具成本与组装工时。配合 3D 摩擦搅拌焊接技术,在保证结构强度与密封性的同时,实现车身轻量化与成本优化。

这一技术路径与特斯拉的 “一体化压铸” 异曲同工。以 Model Y 后车身为例,特斯拉通过 7000 吨压铸机将 70 个零件整合为 1 个,使生产效率提升 40%。本田的技术升级不仅瞄准生产效率,更通过铝材精密成型技术,为其 “薄、轻、智” 的 0 系列车型设计理念提供支撑。

战略深意:追赶电动化浪潮的关键拼图

本田的电动化转型正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2023 年其全球电动车销量占比不足 0.5%,与 2040 年全面电动化的目标存在显著差距;另一方面,中美车企已在制造端建立先发优势 —— 特斯拉通过压铸技术重构供应链,中国品牌依托本土产业链快速迭代。

此次技术发布标志着本田在制造端的战略转向。通过整合铸造、焊接与柔性生产系统(Flex-Cell),其目标将单车制造成本降低 30% 以上,为 2026 年推出的首款 0 系列车型(包括跨界车 SALOON 与 MPV SPACE-HUB)提供定价灵活性。同时,模块化生产架构可兼容未来车型升级,为其全球电动化布局奠定基础。

行业影响:技术扩散与产业链重构

本田的技术突破或将加速全球 EV 制造标准的迭代。铝材一体成型技术的普及,将推动传统冲压、焊接设备厂商转向大型压铸装备研发,同时对铝加工材料提出更高要求。印尼铝土矿资源的争夺与再生铝技术的应用,可能成为产业链新焦点。

不过,技术落地仍面临挑战。大型压铸设备高昂的初始投资(单台设备成本超亿元)、模具开发周期(需 6-12 个月)以及材料回收利用率等问题,均需在规模化生产中验证。此外,如何平衡生产效率与个性化设计需求,也是本田需解决的课题。

未来展望:制造革命下的竞合关系

随着本田、丰田等日系车企加速技术革新,全球 EV 市场竞争将从 “产品差异化” 向 “产业链深度” 延伸。中美车企凭借市场规模与供应链协同优势,已形成技术壁垒;而日系企业正通过精密制造能力寻求突破。未来,围绕铝材成型、电池技术与智能生产系统的技术竞合,或将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

本田的此次突破,不仅是其追赶电动化浪潮的关键一步,更预示着汽车制造从 “劳动密集型” 向 “技术密集型” 的深层变革。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谁能率先实现技术、成本与市场的三角平衡,谁就能在新能源时代占据主导地位。

免责声明
        中冶有色网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客户需自主判断决策,并自行承担相关后果。本报告版权归中冶有色网所有,仅限客户自身使用。如需引用,须联系申请授权;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传播、发布、篡改本报告。中冶有色网保留追究任何侵权行为法律责任的权利。

 

 

日报
更多+
周报
更多+
研究报告
更多+
主编视角
更多+
热点
更多+
安徽霍桐仪器有限公司
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