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推动铜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2 月 11 日晚间,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共十一个部门,共同印发了《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 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该方案聚焦当前铜产业面临的关键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举措,旨在提升我国铜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保障国家资源安全。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铜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在铜产业领域成绩斐然。2024 年,中国精炼铜产量达到 1364 万吨,铜加工材产量为 2350 万吨,双双位居世界首位,为国内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然而,繁荣背后也存在隐忧,铜产业发展面临着资源保障能力不足、对外依存度较高,以及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中低端产能相对过剩等突出问题。在此背景下,《实施方案》的出台可谓恰逢其时。
《实施方案》围绕多个关键领域展开布局,全力强化国内原料保障基础。一方面,扎实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利用先进勘查技术对国内重点成矿区带进行全面勘查,计划在西藏、新疆、云南、黑龙江等重点地区新建一批大中型铜矿山,并加快在产项目扩能和新项目建设,简化审批流程,确保在生态保护和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尽快提升国内铜矿产能。另一方面,注重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加大对铜矿中铼等伴生资源的评价,提高钼、金、银等伴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实现资源的高效开发。同时,支持建立大型废铜回收基地和产业集聚区,推动废铜回收利用的一体化发展,提高再生铜的回收利用水平。
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实施方案》着力培育全球领军的大型铜企业集团,提高铜采选、冶炼环节的产业集中度,支持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建设和转型升级中发挥引领作用。针对新能源、电子信息等关键领域需求,重点培育铜产业的 “专精特新” 企业和 “单项冠军” 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
在国际投资合作领域,《实施方案》积极鼓励国外高端加工企业来华投资建厂,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同时,支持国内企业参与国际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的科技合作,加强在研发、标准制定、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交流互动,助力我国铜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 年)》的发布,标志着我国铜产业即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实施,有望提升我国铜产业的资源保障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增强我国铜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随着方案的逐步落地,未来我国铜产业的发展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