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26 日,生态环境部正式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标志着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这一举措旨在通过市场机制推动高排放行业绿色转型,助力实现 “双碳” 目标。
根据方案,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将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管理,预计新增重点排放单位约 1500 家,覆盖年排放量达 30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使全国碳市场覆盖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从当前的 40% 提升至 60% 以上。此次扩围不仅将覆盖范围从发电行业扩展到更多高耗能领域,还首次纳入四氟化碳(CF4)和六氟化二碳(C2F6)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进一步完善了碳定价机制的全面性。
生态环境部表示,扩围工作将分两阶段推进:2024-2026 年为启动实施阶段,重点夯实碳排放管理基础,2024 年度配额将基于企业实际排放量等量分配,2025-2026 年则采用碳排放强度控制思路,激励先进、鞭策落后,确保行业整体配额盈亏平衡;2027 年后将进入深化完善阶段,通过建立配额总量逐步收紧机制,推动行业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
此次扩围对高排放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影响。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作为我国碳排放大户,长期面临高碳锁定效应。纳入碳市场后,企业将通过市场机制承担减排责任,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低碳技术创新与应用。例如,铝冶炼行业需同时管控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的排放,倒逼企业优化生产工艺,提升能源效率。
为保障扩围顺利实施,生态环境部已开展多项准备工作,包括发布行业碳排放核算与核查技术规范、升级碳市场管理平台、组织专项培训等。下一步将重点加强数据质量管理,通过 “国家 — 省 — 市” 三级联审和全过程信息化监管,确保碳排放数据真实准确。同时,将强化政策解读与企业指导,推动市场信息公开透明,为碳市场运行营造良好环境。
此次碳市场扩围是我国完善碳定价机制、深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重要里程碑。通过将更多边际减排成本不同的市场主体纳入统一管理,不仅能有效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还将激发企业绿色转型的内生动力,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