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市场 会议 产品 企业 资讯 视频 产业布局 技术 活动 商机 报告 企业名录 研贸数据
郑州天一萃取科技有限公司
宣传
共青城瑞钛管道科技有限公司
宣传
09月09日
2025
79760 -85
20730 20
16750     0
22160 100
269500 -2250
当前位置: 中冶有色网 > 有色市场 > 企业动态 > 极致经营驱动下的降本增效实践:山西华兴铝业氧化铝生产部的蒸汽消耗优化之路
2025全国煤化工科技创新与产业绿色发展论坛   2025全国有色金属材料加工与成形技术交流大会   第二届全国海洋工程及船舶材料技术交流会   第七届有色金属分析检测与标准化技术交流会   2025绿色低碳钢铁行业关键技术交流会   2025贺兰山新材料高端论坛   第二届退役新能源器件循环利用技术交流会   2025铅锌产业市场研讨会   2025微纳结构金属间化合物与高熵合金技术交流会   2025有色金属绿色选冶雁栖论坛  

极致经营驱动下的降本增效实践:山西华兴铝业氧化铝生产部的蒸汽消耗优化之路

2025-09-02 17:19:53      来源:中冶有色网      责任编辑:王欣悦
分享到:   
打印
    
复制链接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制造业企业面临着成本压力与竞争挑战的双重考验。山西华兴铝业有限公司氧化铝生产部以一场卓有成效的降本增效实践,为行业树立了标杆——通过践行“极致经营”管理理念,该部门连续两个月将高压蒸汽消耗较目标值降低5%,创下公司建厂以来的历史最优水平,年节约蒸汽成本达1500余万元。这一成果的取得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从源头管理、技术突破到操作革新的全链条优化,以及“人人头上有指标、个个身上有责任”的全员成本意识培育。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一降本增效案例,揭示其背后的管理逻辑与实践路径。

  源头管控:设备健康与热损控制的双重(参数)工程哲学

  高压蒸汽消耗作为氧化铝生产成本控制的核心要素,其优化空间往往隐藏在设备运行状态与能源损耗的细节之中。氧化铝生产部将设备管理作为降本增效的第一道防线,通过引入专业力量与强化内部管控相结合的方式,从根本上提升设备换热效率。

  在溶出套管清洗这项关键工作中,生产部做出了一个看似“耗时”却极具战略意义的决策——引进优质水力清洗队伍,用8个月时间专项清理线内、线外套管160根,清理率达到68.89%。这一过程并非简单的设备维护,而是基于对氧化铝生产特性的深刻理解:溶出套管内壁的结疤会显著降低换热效率,增加蒸汽消耗。借鉴中铝矿业王永伟研发的管道清理技术原理,专业清洗队伍采用高强度清理方式,有效去除了莫氏硬度超过3.0的结疤沉积,为后续高效换热奠定了基础。为确保清洗质量,生产部创新实施“一管一档”验收制度,每根套管的清洗过程与效果都被详细记录归档,形成可追溯的质量管控体系。这种精细化管理使得单根套管清理后可实现约2.3万元的成本节约,充分证明了“慢工出细活”的设备管理哲学在降本增效中的价值。

  设备保温改造是源头控制热损的另一重要举措。氧化铝生产部联合公司技术力量,对套管和弯头区的保温系统进行了新材料改造。这一改造并非简单的材料替换,而是基于对生产全流程热损点的精准识别。改造后的数据显示,热力管道的散热损失显著降低,使蒸汽在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耗得到有效控制。这种“防微杜渐”的热损控制思路,与设备清洗工作形成了协同效应——如果说清洗是提升换热效率的“加法”,那么保温改造就是减少能量损失的“减法”,两者共同构成了源头成本控制的“组合拳”。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源头管控措施的推进离不开组织保障。在清洗作业现场,青年党员带领技术团队连续24小时驻守,紧盯清洗过程管控,最终实现了剔除计划停车时间外溶出机组“非停为0”的攻关目标。这种“党员带头、全员冲锋”的攻坚模式,将党建力量转化为生产推动力,为源头管控措施的落实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技术突破:换热系统优化与蒸汽利用的系统思维

  如果说源头管控是降本增效的基础,那么技术突破则是实现跨越式成本优化的关键。氧化铝生产部以建立最优换热平衡模型为核心,通过一系列精准的技术改造,将蒸汽消耗控制推向新高度。

  溶出预热温度的提升是技术突破的典型成果。生产部领导牵头组建技术团队,吸收高技能人才参与,通过对孔板的配套调整,成功将溶出预热温度提升7℃。这一看似微小的温度变化,背后蕴含着复杂的系统优化逻辑——借鉴工程热物理所提出的“分布耦合、协同优化”思想,技术团队认识到换热系统中多个参数间的相互影响关系,通过调整孔板这一关键节点,实现了整个换热网络的效能提升。数据显示,这7℃的提升直接带来了蒸汽消耗的大幅降低,建立起清晰的“温度-能耗”量化关系。

  疏水阀与乏气改造构成了蒸汽利用效率提升的另一技术组合。生产部对8个疏水阀和原液换热设施进行针对性改造,同时完成三系列末级乏气改造。疏水阀被称为蒸汽系统的“心脏瓣膜”,其性能直接影响蒸汽的有效利用;而乏气改造则实现了能源的梯级利用,使原本可能浪费的低品位热能得到回收。这两项改造与孔板调整形成协同效应,从蒸汽产生、传输到余热回收的全流程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

  冷凝水回收系统的优化进一步挖掘了节能潜力。技术团队对冷凝水液位显示器和气动阀阀门进行逐步恢复,确保冷凝水水罐维持最佳液位。这一调整看似简单,却基于对换热系统的深刻理解——稳定的冷凝水液位能够保证换热效率的恒定,避免因液位波动导致的蒸汽浪费。通过这些技术措施的组合应用,生产部构建起一个高效、稳定的蒸汽能源利用系统,为年节约1500余万元蒸汽成本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技术突破的过程也是管理创新的过程。生产部建立了覆盖71个关键控制点的“预算—历史—标杆”三维对标体系,通过“红黄绿”指标看板对技术经济指标及生产工艺参数进行实时监督。这种可视化的管理工具使技术改造效果得到及时评估与调整,确保了各项技术措施始终朝着最优目标推进。

  操作革新:标准化与精细化的组织动力学

  技术的先进与否最终取决于人的操作,氧化铝生产部深刻认识到这一点,通过操作流程的标准化革新与管理的精细化升级,将技术潜力充分转化为成本优势。

  四班统一操作规范是稳定生产指标的基础。溶出沉降工序作为蒸汽消耗的关键环节,其操作稳定性直接影响能耗水平。生产部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通过系统化培训确保四班人员掌握统一的操作标准,使岗位员工熟知当班生产控制条件参数及指标预判性控制方法。这种标准化操作有效减少了因班次差异导致的指标波动,从操作层面构建起成本控制的第一道防线。

  碳碱高问题的解决展现了操作优化的精准性。面对这一长期困扰生产的难题,工序团队没有简单增加蒸汽消耗来应对,而是利用每次溶出停车机会,对碳碱冲洗流程进行针对性优化。通过岗位员工、副作业长和工序三级管控机制,结合技术人员的蹲点职守与精细化调整,最终确定最佳平衡点,成功克服碳碱带料问题。这种“小题大做”的精细化操作,避免了因工艺问题导致的蒸汽浪费,体现了“算到极致、跑到尽头”的硬核作风。

  “清单化”与“标准化”的倒组检修模式大幅提升了设备可靠性。生产部将倒组任务分解为详细清单,明确每个步骤的标准与要求,使倒组检修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数据显示,这种规范化的检修模式使现场漏点明显减少,蒸汽浪费现象显著降低。检修效率也得到提升,在党员突击队的参与下,三系列倒组较预计时间节点提前2.5小时完成,为系统稳产高产创造了条件。

  操作革新的背后是有效的激励机制与文化引领。生产部开展“工艺评判+技能培训+班组劳动竞赛”活动,将考核结果与员工、导师、班长三方绩效直接挂钩。同时,鼓励员工提出降本建议,上半年共收到87条建议,采纳23条,直接创效超百万元。这种“全员参与、全员改善”的氛围,使“极致经营”理念深入每个岗位,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降本合力。

  极致经营:从成本控制到价值创造的理念升华

  山西华兴铝业氧化铝生产部的降本增效实践,本质上是“极致经营”理念在生产一线的生动诠释。这一理念并非简单的成本削减,而是通过对每个环节、每项指标的精益求精,实现从成本控制到价值创造的转变。

  “极致经营”体现为全要素的对标管理。生产部建立起覆盖氧化铝生产全流程的指标监控预警系统,通过财务“显微镜”扫描每道工序的成本基因链。每月经济活动分析会形成重点关注事项,由公司分管领导挂帅推进,确保成本控制措施的有效落实。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对标体系,使生产部能够精准识别成本优化空间,持续向关键技术指标要效益。

  “极致经营”转化为全员的责任担当。通过将86项关键技术指标分解到具体工序和个人,生产部构建起“人人头上有指标、个个身上有责任”的责任体系。管理人员每日早调会管控重点工艺参数,每周督办例会将任务清单化作“军令状”,形成了从目标设定、过程管控到结果考核的完整管理闭环。这种责任机制确保了降本增效不是口号而是行动,不是个别部门的事而是全体员工的共同责任。

  “极致经营”延伸为持续的创新动力。生产部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果,而是将降本增效视为“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的永恒主题。他们计划持续强化内部管理,深化全要素对标,向设备稳定运行要效益,向安全生产无事故要效益。这种永不满足的创新精神,正是“极致经营”理念的核心所在,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从连续两个月高压汽耗降低5%,到年节约蒸汽成本1500余万元;从单根套管的精细清理,到整个换热系统的优化升级;从少数技术骨干的攻关,到全体员工的广泛参与,山西华兴铝业氧化铝生产部的降本增效实践呈现出清晰的逻辑脉络:以理念为引领,以技术为支撑,以管理为保障,以全员为基础。这一实践不仅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更构建起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降本增效方法论,为制造业企业在成本压力下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在未来的发展中,这种“极致经营”的精神将继续驱动企业不断突破自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构筑核心竞争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免责声明
        中冶有色网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客户需自主判断决策,并自行承担相关后果。本报告版权归中冶有色网所有,仅限客户自身使用。如需引用,须联系申请授权;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传播、发布、篡改本报告。中冶有色网保留追究任何侵权行为法律责任的权利。

 

 

日报
更多+
周报
更多+
研究报告
更多+
主编视角
更多+
热点
更多+
北京霍桐实验仪器有限公司
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