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市场 会议 产品 企业 资讯 视频 产业布局 技术 活动 商机 报告 企业名录 研贸数据
郑州天一萃取科技有限公司
宣传
共青城瑞钛管道科技有限公司
宣传
09月17日
2025
80730 -460
20940 -40
16900 -50
22210 -55
272000 -500
当前位置: 中冶有色网 > 有色市场 > 热点 > 藏粤直流输电工程启动建设 推动能源跨区输送与绿色发展
2025全国煤化工科技创新与产业绿色发展论坛   2025全国有色金属材料加工与成形技术交流大会   第二届全国海洋工程及船舶材料技术交流会   第七届有色金属分析检测与标准化技术交流会   2025绿色低碳钢铁行业关键技术交流会   2025贺兰山新材料高端论坛   第二届退役新能源器件循环利用技术交流会   2025铅锌产业市场研讨会   2025微纳结构金属间化合物与高熵合金技术交流会   2025有色金属绿色选冶雁栖论坛  

藏粤直流输电工程启动建设 推动能源跨区输送与绿色发展

2025-09-17 17:10:43      来源:中冶有色网      责任编辑:王欣悦
分享到:   
打印
    
复制链接

  9月16日,我国“十四五”规划建设的跨省区输电重点工程——藏东南至粤港澳大湾区±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简称“藏粤直流工程”)正式启动建设。这一工程不仅是目前世界上输电能力最强、技术水平最先进、投资规模最大的柔性直流输电工程,也是世界规模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直流送出工程,对于推动我国能源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藏粤直流工程于今年6月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工程输电线路全长约2681公里,自西向东跨越西藏、云南、广西、广东4省区,额定输电容量1000万千瓦。工程计划于2029年全面投运,届时,藏东南清洁能源基地每年可向粤港澳大湾区负荷中心输送超430亿千瓦时电能,约为三峡电站年发电量的一半,且所输送电能100%为清洁能源。这些清洁电力的输送,每年可替代标煤消耗约12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300万吨,将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绿色发展提供强大的能源支撑。

  西藏作为我国的战略性能源基地,水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蕴藏量极为丰富。而广东作为我国经济大省,用电量常年位居全国首位,用电需求极为旺盛,迫切需要大规模引入外省电力以保障能源安全、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藏粤直流工程的建设,正是顺应了这种能源资源与需求逆向分布的现实,通过构建一条跨越数千公里的“电力天路”,实现了清洁能源从资源富集区到负荷中心的高效输送。

  该工程依托西藏玉曲河、察隅曲、克劳龙河等流域的“水风光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在送端西藏昌都、林芝及受端广东广州、深圳共建设四座±800千伏特高压换流站。送端两个换流站将汇集超过2000万千瓦的清洁能源,受端两个换流站则分散落点于两大负荷中心,为广东的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的绿色动力,进一步推动全国能源资源优化布局向“全国一盘棋”的新阶段迈进。

  藏粤直流工程总投资约532亿元,配套“水风光一体化”电源基地投资超过1500亿元。如此大规模的投资,将有力带动一系列上下游装备、施工产业的增长。在工程建设高峰期,预计将带动直接就业10万余人,为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促进当地民生改善和产业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藏粤直流工程是西藏清洁电力送出的首条多端特高压柔性直流工程,面临着诸多世界级挑战。工程建设需要应对4300米超高海拔直流输电新技术研发与成套新装备研制难题,同时还要攻克2000万千瓦级新能源并入弱电网与直流送出的核心技术。然而,挑战也孕育着机遇。“依托藏粤直流工程,我国将全面攻克电网薄弱地区、高海拔地区、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安全并网、远距离送出和安全消纳的世界级技术难题。”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建设部副总经理、广东藏粤直流电力运营有限公司董事长董言乐表示,通过自主研制适用于超高海拔工程的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大容量换流阀、能量自平衡换流阀、多端柔性直流控制保护、换流变压器、套管等全套特高压核心装备,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预计将创造多项世界纪录。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特高压部党总支书记黄勇指出,“藏粤直流工程是我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工程将以高水平电力科技自立自强助力绿色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积极力量。”通过一系列科技攻关,该工程将创新构建对大电网安全的主动支撑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我国在国际电力工业领域的领先优势。

  藏粤直流工程是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和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继三峡—广东直流工程、闽粤联网工程投产后,再次合作建设的跨经营区清洁能源送电工程,由两网联合成立的广东藏粤直流电力运营有限公司负责投资建设运营。这一合作模式充分发挥了两大电网企业的优势,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为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

  此外,该工程是我国首个跨过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华南丘陵三级地理阶梯的特高压工程,全线近90%为山地、30%为高山大岭。面对超高海拔、雪山冻土、地质灾害、大件运输、环境保护及无人区作业等艰巨挑战,两网将联手科研单位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少人区、无人区探索少维护、免维护设计,在建设运行全过程全面推广机器代人,发展应用先进设计、高端设备、全状态感知、数字孪生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装备,着力打造国际一流数字化转型工程,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能源新质生产力发展。


免责声明
        中冶有色网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客户需自主判断决策,并自行承担相关后果。本报告版权归中冶有色网所有,仅限客户自身使用。如需引用,须联系申请授权;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传播、发布、篡改本报告。中冶有色网保留追究任何侵权行为法律责任的权利。

 

 

日报
更多+
周报
更多+
研究报告
更多+
主编视角
更多+
北京霍桐实验仪器有限公司
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