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
60
-100
1750
打印
复制链接11月3日,中国主要城市电解铜价格呈现普遍下行态势,9个核心城市均出现不同程度下跌,跌幅介于460元/吨至520元/吨之间,平均下跌约490元/吨。其中,武汉价格最高(86970元/吨),济南价格最低(86760元/吨),首尾价差210元/吨;西安、沈阳跌幅最大(520元/吨),北京、天津跌幅最小(460元/吨)。区域上,华中(武汉)、华东(上海)价格高于华北(北京、天津)、东北(沈阳),反映出华中家电产业等区域需求对铜价的短期支撑。

此次价格下跌主要受需求端传统淡季来临与供给端产能过剩的双重压制。需求方面,11月进入家电、汽车、电力等下游行业传统消费淡季,家电产量10月同比下降3.2%(国家统计局),汽车产量同比下降2.1%(中汽协),新能源汽车增速放缓(环比下降8%),房地产投资1-9月同比下降5.8%,均导致下游对电解铜的采购量明显收缩,较9月减少15%-20%。供给方面,铜冶炼行业产能利用率仅87%(协会数据),2025年产能约800万吨/年,实际产量约696万吨,过剩产能约104万吨;部分企业为维持市场份额继续生产,甚至推进新增产能(如西南某企业10万吨/年铜冶炼项目),加剧市场供给过剩。此外,国际LME铜价今日下跌0.5%(报9200美元/吨),国际价格下行对国内市场形成传导压力。
此次价格下跌与行业“反内卷”背景密切相关。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近日建议对铜等大宗金属设立“产能天花板”,严控新增产能,缓解产能过剩,但短期政策尚未完全落地,现有产能仍在释放,市场对政策效果的预期尚未反映到价格中。部分企业已开始主动调整产品结构,转向高端铜材(如新能源用铜箔、精密铜带),但短期难以改变供给过剩格局,需等待政策逐步见效与需求恢复。
今日市场成交量较昨日减少约10%,贸易商与下游企业均持观望态度。贸易商(如上海某贸易商)表示“价格下跌,暂时不敢大量进货,怕后续继续下跌”;下游企业(如武汉某家电企业采购负责人)称“淡季库存充足,采购量减少20%”。市场情绪指数(CSI)今日为45(中性为50),反映出市场对短期走势的谨慎情绪。
短期(1-3个月):市场仍将弱势震荡。压力来自需求淡季(11-2月)与产能过剩(现有产能释放);支撑则来自国际铜价企稳(LME铜价或受美元走弱支撑)及下游企业补库需求(若价格跌至86000元/吨以下,部分企业可能抄底)。预判价格或在86000-87000元/吨区间震荡,跌幅收窄。
长期(6-12个月):市场将逐步企稳回升。有利因素包括:①政策落地(“产能天花板”严控新增产能,缓解产能过剩);②需求恢复(3-5月传统旺季来临,家电、汽车行业需求回升,新能源汽车增速恢复);③企业转型(高端铜材占比提升,减少同质化竞争)。预判价格或回升至88000-90000元/吨区间。